發揮高校“外腦”優勢 共同打造立法“智庫”
——市人大常委會扎實推進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建設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地方立法涉及領域廣、專業性強,而調查研究則是實現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一項最基礎的工作。
2022年7月,市人大常委會與銅陵學院合作建立的銅陵市地方立法研究基地正式簽約揭牌。這標志著我市地方立法工作進入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新階段,對推動我市地方立法工作更好地適應新時代新要求、服務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我市開展地方立法研究、論證、評估、咨詢服務的重要平臺,立法研究基地主要職能是按照市人大常委會要求,對市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計劃、法規草案、立法專題進行調研和評估;起草或參與起草地方性法規草案,開展相關地方性法規草案立法論證;對規范性文件進行審查,對地方性法規開展第三方評估;組織立法培訓以及與地方立法、法學教學有關的研究等。
“立法研究基地成立以來,在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協調指導下,充分發揮銅陵學院法學院的平臺、學科、專業和人才優勢,緊緊圍繞全市立法工作大局和重點,積極組織開展立法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實現地方立法實踐工作與法學教育研究深度融合。”銅陵學院法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按照市人大常委會地方立法工作的總體要求,銅陵學院法學院結合自身實際,組建起由學院主要行政領導(院長)擔任基地負責人,統籌推進基地地方立法工作;由地方立法方面成果豐碩的專家擔任基地業務負責人,具體負責基地有關地方立法理論研究和實踐研討;遴選具有一定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的骨干教師作為團隊成員,參與有關地方立法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服務地方立法團隊。
截至目前,地方立法研究基地已組建了一支具有較高水平的地方立法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團隊。團隊現有正高職稱3人、副高職稱12人,博士18人(含在讀),安徽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安徽省法學法律專家庫成員3人,安徽省教學名師2人,安徽省教壇新秀3人,銅陵市拔尖人才2人,銅陵學院翠湖學者1人,具有律師或國家司法資格教師20人,團隊成員大都具有掛職鍛煉經歷或行業工作背景。
“基地十分注重發揮在法學領域人才高地和思想智庫的作用,為地方立法提供更加系統化、專業化的研究服務,為安徽省及銅陵市地方立法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支撐。”銅陵學院法學院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基地成立以來,圍繞地方立法需求,先后申報并獲批“安徽省設區的市立法科學化研究”等省級以上的有關地方立法研究項目10余項。基地研究人員針對立法實踐中面臨的重大理論問題,堅持突出安徽及銅陵特色,緊扣安徽及銅陵實際,深刻總結提煉相關領域行之有效的經驗做法,推進理論研究與實踐決策相銜接,用以指導、促進和服務地方立法工作。先后出版《地方立法協作研究》專著1部,公開發表地方立法研究相關論文50余篇。
“主動借智借力,破解關鍵問題。如今,注重發揮‘外腦’和‘智庫’作用,已成為我市立法工作的一大特色。”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基地注重發揮第三方優勢,主動服務立法實踐,先后就《銅陵市銅官山保護條例(草案)》《銅陵市文明促進條例(草案)》《銅陵市養犬管理條例(草案)》《銅陵市優化營商環境條例(草案)》《銅陵市生活污水排放條例(修改初稿)》等撰寫了意見和建議,提交了相關報告。相關意見建議被市人大常委會采納,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團隊成員受邀參加了《銅陵市銅官山保護條例(草案)》等法規的論證會、聽證會,發表具有較強針對性的專家意見建議,并就完善“開門立法”提出針對性對策建議,受到各方好評。承辦了《銅陵市揚塵污染防治管理辦法(草案)》立法評估論證會,牽頭組建由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成員和實務部門、高校專家學者組成的評估團隊,制定評估方案,形成全面的評估論證報告,得到省、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充分肯定。針對《銅陵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開展皖美品牌示范企業創建工作的實施意見》等39部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開展備案審查工作,出具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意見報告7000余字,受到市人大常委會相關領導充分肯定。向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提出了建構銅陵市地方立法輔助人制度的設想,并起草報送了《銅陵市地方立法輔助人工作辦法(草案)》,得到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肯定。同時,基地還積極開展法律法規宣傳教育,主動對接地方法治建設需求,探索創新立法方向法治人才培養,積極為新時代地方立法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作為立法機關與專家學者間的橋梁紐帶,地方立法研究基地為專家學者提供了制度化參與立法的渠道,為立法機關提供了傾聽民聲、匯集民意、集中民智的平臺。”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市人大常委會將繼續堅持開門辦基地,協調指導立法研究基地圍繞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重點關注社會熱點難點問題,開展前瞻性、針對性研究,精準高效服務地方立法工作,為加快建設“四創兩高”現代化幸福銅陵貢獻智慧和力量。